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发布一则26年硕士招生问答,其中明确表明,“26年招收的学术学位硕士,将全部通过25年9月举办的常规考核推免招收并以硕博连读为培养方式。”

说实话学硕缩招年年见,但这种一刀切的还是少数。
华东师范大学多个学院也发布了通知,明确26年起,学术学位将优先招收推免生直博,而硕士层面则聚焦于培养应用型人才,只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(专硕)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《关于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》,明确提到:“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,在硕士入学第二学期即可开展博士生阶段的师生互选;全校直博生及硕博连读生的基本修业年限均为5年。”

从顶尖财经院校到知名师范高校,这背后,是当前研究生招录模式的一个重要趋势:学硕推免化,专硕统考化。
招录变局:学硕推免化背后的三大核心趋势
(一)人才培养 “精准分流”:学术赛道 vs 职业赛道清晰分化
学硕推免生纳入 “本硕博贯通培养”,侧重科研潜力挖掘,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求学硕新生第二学期启动博导互选,无缝衔接博士阶段科研训练,让学术人才培养链路更连贯,科研探索更深入。专硕扩招聚焦 “产教融合”,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硕产教融合项目招生规模五年翻倍,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占比超 40% ,从课程内容到实习实践,全方位对接金融行业一线需求,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融入职场,发挥专业优势。两类培养路径从招生端开始泾渭分明,为学子铺就通往不同未来的成长之路。
(二)推免竞争 “白热化”:名额扩张与门槛提升同步发生
2025 年推免资格高校增至 433 所,头部院校推免率普遍突破 30%,清华、北大部分专业推免占比达 50%,为优秀学子开辟更多深造捷径。但推免筛选标准更趋严苛,除 GPA 前 10% 硬指标外,科研成果、学术竞赛等 “软条件” 权重提升。在激烈的角逐中,双非院校推免生需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“突围”,像来自普通院校的小李,凭借在省级科研项目中担任核心成员,发表多篇 SCI 论文,成功斩获 985 高校推免资格,实现逆袭,这也激励着更多学子投身科研创新,用实力打破院校壁垒。
(三)统考赛道 “专硕化”:考研党面临 “非此即彼” 的选择
2025 年全国硕士统考计划中学硕仅占 31%,且集中于基础学科;经济管理、新传等热门专业专硕招生占比普遍超 80%。这意味着 90% 以上统考生将转向专硕赛道,考研格局彻底重塑。而跨考考生需注意部分高校新增 “前置专业要求”,如复旦大学新传专硕仅限新闻、传播相关专业报考,给跨专业考研之路设下关卡,考生们必须提前做好功课,审慎抉择,才能在这场考研变革中找准方向 。
考生突围:不同定位群体的应对策略
(一)推免预备军:构建 “三维竞争力” 体系
对于志在推免的同学来说,构建 “三维竞争力” 体系是关键。学术硬实力是根本,务必保持专业前 15% 的优异成绩,这是推免资格的敲门砖。从大二起,就要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,在实践中锻炼科研能力,积累项目经验。同时,要树立明确的目标,争取在 C 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,或者在国家级竞赛中斩获奖项,这些成果将极大地提升在推免中的竞争力,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在信息时代,信息敏感度至关重要。要密切关注高校 “夏令营 - 预推免” 的时间线,2025 年多所高校已将申请时间提前至 5 月,早做准备才能抢占先机。在准备申请材料时,要摒弃通用简历的思维,突出 “研究计划书”,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兴趣、目标和思路,展现出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和热情,让招生老师看到你的潜力与决心。
此外,还需准备备选方案。推免竞争激烈,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一所高校上,要同步准备 “阶梯式院校申请”。以 985 高校为冲刺目标,同时考虑优质 211 高校作为保底,若 985 高校推免失败,仍有机会调剂至 211 高校的 “学硕直博” 项目,避免因没有备选方案而沦为 “调剂边缘人” 。
(二)统考主力军:专硕备考需聚焦 “差异化优势”
统考主力军们转战专硕赛道,需聚焦 “差异化优势”。在科目强化方面,专硕的英语二、管理类联考等科目更侧重应用能力。以金融专硕为例,刷题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要结合行业案例,如关注央行政策解读,分析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,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,提升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。
院校选择也大有学问,要避开 “推免重灾区”。2025 年东北大学、大连理工等校专硕扩招,且竞争比低于同类 985 高校,性价比极高。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各高校历年的招生数据、报录比等信息,筛选出招生人数多、竞争相对较小的高校,增加上岸几率。
职业衔接是专硕的重要特点,在复试阶段要突出实践经历。跨考生可通过行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,考取 CPA、法考等职业资格证来弥补专业跨度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部分院校专硕复试中,“实践能力” 占比高达 40%,可见其实践能力的重要性。在复试中,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收获,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与报考专业相关联,让导师相信你具备在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。
(三)摇摆党:警惕 “定位模糊” 陷阱
对于在推免和统考之间摇摆不定的同学,要警惕 “定位模糊” 陷阱。首先要进行自我诊断,通过 “学术兴趣测试”,思考自己是否享受文献研读、学术探索的过程;通过 “职业倾向评估”,明确自己是偏好企业岗位的实战工作,还是向往科研岗的学术研究,从而确定自己的考研赛道。不要因为 “学硕名头” 盲目报考,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理性选择。
时间管理也非常关键。推免生要在 9 月前完成科研成果收尾,确保申请材料中的科研部分充实且有质量;统考生则需在 8 月前确定目标院校,全身心投入备考。历年数据显示,“推免统考双轨并行” 的考生上岸率仅 12%,精力分散往往导致两边都难以兼顾,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。所以,一旦确定方向,就要集中精力,全力以赴,向着目标奋勇前进。
行业观察:从教育改革看人才市场风向标
(一)企业招聘 “去标签化” 加速
在人才市场的动态版图中,学硕推免化改革正引发连锁反应,企业招聘 “去标签化” 趋势愈发显著。以华为、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 2025 校招数据为证,专硕录用占比已攀升至 65%,且在起薪待遇上,专硕与学硕并无显著差异。在互联网行业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,企业更看重候选人解决实际问题的 “即战力”,而非学历头衔。如字节跳动的软件开发岗位,优先考量应聘者在实习项目中主导的 APP 功能迭代成果,或是在开源社区贡献的代码质量,这些实践能力成为敲开大厂大门的 “金钥匙”,而非单纯的学术背景。
金融行业同样掀起 “应用型人才热”,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科技专硕毕业生平均年薪较传统学硕高出 15%,原因在于他们熟练掌握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,能够迅速投入金融产品创新、风险量化分析等核心业务,契合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。这种 “去标签化” 招聘趋势,彰显产业界对人才评价回归能力本位,为专硕毕业生开辟广阔职业空间。
(二)学术路径 “精英化” 加剧
与企业招聘风向转变相对应,学术科研领域的路径正迈向 “精英化”。科研院所招聘门槛水涨船高,2024 年中科院各所硕士岗占比降至 22%,且 “博士起步” 成为主流,“本硕博连贯培养” 的推免生更受青睐。这意味着非推免学硕若计划深耕学术,需付出更多努力,在硕士阶段发表 SCI/SSCI 论文成为标配,否则将面临 “二次考研” 冲击,甚至被迫转行。
从科研项目申报角度来看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,倾向资助具有深厚学术积淀、科研连续性强的团队,“本硕博贯通” 培养的人才在项目申请中优势明显,他们能凭借多年科研积累,迅速切入前沿课题,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。这种学术路径的 “精英化” 筛选,虽提高学术门槛,但也激励科研人才不断提升自我,推动学术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 。
结语:从 “被动适应” 到 “主动规划”
学硕推免化改革并非 “赛道关闭”,而是 “赛道细分”。对于考生而言,关键在于打破 “唯学历论” 思维,尽早明确 “学术研究” 或 “职业发展” 的核心目标:前者需深耕科研,抢占推免 “早鸟名额”;后者应聚焦专硕,构建 “学历 + 技能 + 实践” 的复合竞争力。在研究生教育 “提质分流” 的大背景下,清晰的自我定位与精准的策略选择,才是应对变革的 “黄金法则”。
声明: 内容整理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。侵删。
要上研选尚研!尚研考研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提供院校专业选择、在线考研辅导、考研资讯资料等一站式备考服务,给你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!
想要了解考研辅导咨询相关信息,欢迎联系我们哦~
📞电话咨询
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9025985
工作时间 8:30-21:00